圣贤明灯国学院

经典抄写

书院文化研究资料1:甘肃陇南书院

发布时间:2022-11-16    阅读数:


001lU6Czzy7Nc44ytvv45.jpg

书院,是弘扬国学传统文化的好方法。


……诸葛长青


国学传统文化,需要弘扬传承。


诸葛长青认为借助书院传播是很好的方法。


今天介绍甘肃推荐王淑兰专家写的陇南书院资料,大家可以从中体会书院文化。


陇南书院,位于甘肃省天水市。


陇南书院,见证了晚清科举制度、延续陇南文脉、承载着秦州文化历史的书院。


陇南书院位于民主西路30号的繁华市区,坐北向南,原建筑群占地约5100平方米,共有房舍700余间。


平面呈长方形,自南而北依次有院门、斋房、重门、内院、讲堂、中院、后院等。


原建筑群临街3间为大门,门内西房3间住山长,北一砖门,门内斋房东西共6间,东一院3间北厅为监院监课处,西第三院为监院住所。


其余4院为生徒居所,共40余间。


门楣有董文焕题“含英”“茹实”“研经”“敷文”等横额。


诸葛长青认为,古人很有智慧,直接用门匾横额,将圣贤文化和美好祝愿刻进学子脑海,展示中国国学传统文化。


斋院北有东屋3间,内院又北为重门,门内西方1间,北坐讲堂。


讲堂后有东、西斋房各3间,北为掌院住所,北厅3间供至圣文昌魁星,东配耳房1间,西配耳房2间。


诸葛长青认为,古代书院都供奉文昌帝君和魁星,这是符合董仲舒“天人合一”文化。


讲堂东门穿夹道而北有东房2间,又北有西门,门内有东、西房各2间,再北大门一间,门内有东西房各5间,北房5间,东耳房一间。


后小院(即龙槐院)有东西房各2间。


同治十一年(1872年),山西洪洞籍著名文学家、时任巩秦阶兵备道道台董文焕(字尧章,山西洪洞人)与秦州知州黄翥先多方筹募资金,选道台衙门西边的丰裕仓为院址兴建书院,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正式建成,取名陇南书院。


清末陇南书院解散后院址被陇南师范初级学堂占用,民国时期又在院址上开办甘肃省立天水中学,解放后用作天水市、秦州区政府办公。


书院建成后,董文焕邀请辞官还乡的秦州进士任其昌为书院首任山长。


任其昌(1830—1900),字士言,清秦州西路(今秦岭镇任家大庄)人,后移居秦州伏羲路南巷子(今士言巷)。幼年丧父,“家贫粗极不继”,但他“年少聪慧,嗜读不掇”,清咸丰八年(1858年)考中举人,同治四年(公元1866)中乙丑科前甲进士,授户部候补主事。同治五年奉母入京,那时,中国正处在历史上最腐朽的晚清时代,内患外忧、世态炎凉的现实使得任其昌毅然放弃仕途,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告假归里”,奉母回到家乡,从此开始了他达三十年“躬行为本”的教学生涯。


任其昌一生痴情教育,在教学上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以坚韧和仁爱,开始了他在秦陇大地上孜孜不倦的教坛生涯,由于他的师德风范与人格魅力影响,已遭毁败的陇东南教育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秦州的学风文气也为之一变,在他门下受业者约有千人,其中掇进士弟及中举者八九十人,有名者如清光绪时内阁学士、工部侍郎刘永亨、礼部主事丁秉乾、回族名翰林哈锐、刑部主事杨润身等人,故其被人誉为“陇南文宗”,陇南书院也成为当时甘肃境内最有声望的优秀学府。


任其昌在教学上贡献突出,著有《八代文钞》《史臆》《史评》《三礼会通》(未完稿)、《敦素堂文集》(八卷)、《秦州新志》(与王权合纂)、《蒲城县志》《郭素堂诗集》(八卷)、《静庵诗抄》等。“天资高近,博闻强识”,“覃精三礼之学,尤长于考订史实”(《清史稿》),则是对他作为学者和诗人的一生的评价和肯定。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任其昌去世后,其长子任承允继任山长。任承允(1864--1934),字文卿,任其昌长子。由于受家庭熏陶,年轻时就以文名为时人所称道,应聘主讲陕西宁羌州(今宁强县)书院,深受士人尊敬。光绪乙末(1894年)科进士,授内阁中书,数年后调禄米仓侯补,继补监督一职。父亲去世后,回家服孝。一年后,被州里聘为陇南书院主讲,人称小山长,著有《桐自生斋诗文集》《秦州直隶州新志续编》。


陇南书院以“不以仕进,不尚虚荣,不慕名利。唯德是举,唯学是重,唯才是真。”为办学宗旨。这种培养人才的办学理念,对于现代教育仍然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958年,陇南书院的院门进行过移建,斋院砖门拆除。其余建筑保存完好。之后由于在院内修建办公楼,便将龙槐树院等建筑物拆除。


(选自王淑兰专家文章)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诸葛长青,祝你成功。


(本文欢迎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诸葛长青


 智慧山上修五行,诚心儒佛道商兵。道德仁义礼经纬, 千秋大业是为踪。
 静动阴阳天地理,八卦乾坤运在胸。 古今圣贤心头坐,积善成德惠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