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明灯国学院

纵横家文化

宣化上人:行善积德是一切成功的根本

发布时间:2020-05-18    阅读数:

宣化上人,杰出的国学大师,他用大智慧造福人类。

   ----- 诸葛长青


伟大的中华民族,持续前进。

伟大的中华文化,造福世界。


自从伏羲、女娲开创中华民族以来,中华民族就始终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奋勇前进。


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总有许多默默奉献的人,做着传承国学、弘扬善德的伟大贡献。


宣化上人就是这样一位国学大师,无私奉献自己。


诸葛长青研究宣化上人的弘法利生事迹材料,对他十分感动和敬佩。


宣化上人总是亲身实践国学传统文化,深刻领悟“国学儒释道”。


宣化上人总是提醒人们,多做善事,多行善事,提升自己。


积累福报,赢取人生辉煌时刻。多做善事,必有福报。


宣化法师,为禅宗沩仰宗第九代祖师。


黑龙江省双城人氏,俗姓白,十二岁时觉得生生死死没有意思,遂起了出家的念头,母亲故去,在母墓守孝三年孝期满出家,开始研究经典,完成志愿。


诸葛长青十分感动,宣化上人亲身实践孔子儒家孝道文化思想,为母亲守墓三年,这就是人间圣贤啊!


为续佛慧命,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从香港来到美国,极力提倡禅净教三修的法门,打破门户之见。


规劝弟子们天天要坐禅,天天要念佛,天天要研究经典。


三管齐下,才收事半功倍之效。


在宣化上人道高德重之号召下,有华籍、美籍、英籍、越南籍青年男女,纷纷皈依受戒、出家修道。


宣化上人是当代世界佛教领袖界威望最高的。


宣化法师谦称自己是“小蚂蚁”、“小蚊虫”、“墓中僧”、“活死人”(纪元一九一八至一九九五年),实则是东土第九代沩仰宗法嗣,西土第四十六代禅宗祖师,更是二十世纪中叶,将佛法播种到美国,促成三宝在西方落地生根,毕生为法忘躯的中国僧侣。


诸葛长青认为,宣化上人是将国学儒释道传播到美国的大师奠基人。


宣化法师自幼即习惯“舍己为人”,曾云:“我这个人生来是很笨的,就不知道怎样去利益自己,只知道利益旁人!”


无怪乎师十九岁出家不久,即在佛前发下“一以众生为念”的十八大愿九法界中,若有一众生未成佛,即誓不取正党直可媲美“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地藏王菩萨!


宣化上人开示说:学习佛法的人,就是开始把种子种到地下去。


种子种下后,能不能生出?还要看各种的缘。


诸缘具足了,种子就能顺利地出生;假若各方面助缘不圆满,就有可能变成焦芽败种。


这也就是看我们发菩提心,种菩提种子时,种得够不够深?坚固不坚固?


要是种得够深而且坚固结实,那么将来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


可是若想结菩提果,还要有一段相当的时间,这就要看你用功用得如何?


要是用功上路了,开悟证果,成就觉道,这才算是收成。


种子生根发芽、抽叶、开花、结果的过程中,都必须经过相当的时间培养、灌溉、加肥料。


肥料是什么?就是学佛的道德。


修行要处处本着道德,以不妨碍道德为根本戒条。


儒教云:「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德行是人的根本,而财仅是一种末梢之物。


修道人处处要惜福节约,不浪费金钱物质,如此日积月累,才能培养出自己的德行,所生出来的枝叶才会茂盛,果实也将累累。


如果不加肥料,不用功去培养灌溉,枝芽花果很容易就会枯槁而死,所以修道人,第一戒条就是「注重德行」。


德行先由小处做起,「毋以善小而不为」,你不要以为小善就不去做,而等着做大善,大善没有那么多。


山是一粒一粒微尘积成的,微尘虽小,但积多了也会变成一座山;德行虽小,但积多了,也会变成一座德行山。


诸葛长青:宣化上人提醒人们,趁着生命时光,多做善事,做善事积德,积累福报。


不要等靠,不要浪费生命。


不违背道德就是德行,不妨碍他人就是德行。


无论做什么,要以帮助他人为本份。


若于利益上、时间上、文化智慧上,或其它种种事情上,对他人有所妨碍,不能利益他人,都是于道德有所违背。


所以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总以不违背道德为根本箴规。


想要修道,先要培德;没有德行,就不能修道。


有人想修道,魔障就来找,这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所以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道德就等于日月,等于天地,也等于人之性命。


没有道德就等于人没有性命,没有日月天地一样。


什么是道德呢?就是以利益他人为主,以不妨碍他人为宗旨,也就是内心充满仁、义、礼、智、信。


(一)仁:有仁爱的心,就不会杀生。


(二)义:具足一种知识,做什么事都恰到好处,合乎中道,不太过也不会不及,不偏左也不偏右,事事合乎中道。


懂义,就不会偷盗;讲义气的人不会偷他人的东西。


(三)礼:礼是一种礼貌、礼节。尚礼节就不会奸淫。


偷盗与淫乱都是因为不合乎义礼,是违背常规的现象。


(四)智:有智慧的人就不会乱喝酒,乱吃迷魂药,愚痴的人才会做出种种颠倒的事。


(五)信:有信用就不会打妄语。


仁、义、礼、智、信,五常充足圆满了,这就是道,就是德。


所以道德是从心中生出,它的根本就在我们的心里头,可是它生出来有种颜色,这种颜色不是青、黄、赤、白、黑,是一种德行之表现,是德行之光泽。


所以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有段文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而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有德之人不单单面上有所表现,其背上也洋溢着德光,甚至于在四肢上也能显现出来。


这种德相虽然描述不出来,但人人皆能明白。


德行的表现,才是真正的功夫学问,这种德行不能假装的,虚假只会暂时骗人一阵子,不能长久。


修道就是要修真正道德,不妨碍他人,也不怕他人妨碍自己。


谁都接受,逆来顺受;谁对自己不慈悲,或不讲道理,都是自己的善知识。


能逆来顺受,对横逆能处之泰然,才见出你忍辱的功夫,不要因别人一句话就动了。


有些人的「不动」是无惭无愧,这是不对。


你要修的「不动」,是能忍人所不能忍,这才是真功夫,否则还须从头炼起。


道家以「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为道德圆满之表现。


这两个名词在某些佛教徒听起来,说是外道。


其实什么叫外道?什么叫内道?这个名词并没有什么外内道,这是用来形容某种修行所成就的结果。


「三花」就是精、气、神,三者都变成一种光华。


「五气」就是仁、义、礼、智、信,五气都圆满,叫五气朝元。


在佛教里,道德圆满了,就获得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缺少哪一样,也无法得到这种境界。


所以佛教万德庄严,它能包罗一切宗教,而一切宗教只是佛教的一部分。


所以我常将佛教比喻为大学课程,道教或其它高超一点的宗教可以算为中学,世间宗教如儒教等,只是小学课程。


无论小学、中学、大学,都是读书人;世界各宗教,也都是宗教人士,所不可以分门别类,到这教就说这教好,到那教就说这教不好,「入者奴之,出者污之」,这是错误的观念。


一切宗教都是佛教的一部分,这看法才是对的,因为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堪作佛。」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么外道也是众生之一,也有成佛的机会,为什么要摒彼于门外呢?


佛教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有边际,无门户、人我之见。


所以我们学佛人的心量要大起来,不要心胸狭窄、小气。


道教里有德行的人,有一种表现,一般凡人都看得出,就是童颜鹤发──头发虽然花白,但其面色有如童子,很润很细。


为什么?就是一种道德感召的变化。


虽然是白发,但头发并不干枯,而且有光润之气(并不是擦发蜡),他的毫毛、头发会放光,若有功夫的人,或开五眼的人,一看就知道。


佛教又高一招,不单头发放光,而是全身都可放光,每一根毫毛梢上都可以放光,每一个毛孔都与众不同。


在佛教里修行有功夫的人,能使白发转黑,齿落重生。


道教也有齿落重生的境界,不过不能全身毛孔放光,这是不同处。


你们各位看人是不是一位善知识?不需开五眼,就凭凡夫肉眼,只要你是个行家,就可以看出他是不是善知识?是否有德行?


人若无德行,是面生横肉,非常讨人厌的!


诸葛长青:有道德之人,浑身散发着迷人的气息;处处遇贵人,处处得福报。


阿弥陀佛。福生无量天尊。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之以恒、有求必应。 


诸葛长青简介:诸葛长青,中国国学传统文化传承弘扬者,愿与天下志同道合者一起“传承国学、弘扬善德、振兴中华、造福世界”。


(诸葛长青:zhuge8031@163.com)


                  (文章欢迎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


 诸葛长青中国梦  

传承国学  弘扬善德

振兴中华  造福世界

《诸葛长青


 智慧山上修五行,诚心儒佛道商兵。道德仁义礼经纬, 千秋大业是为踪。
 静动阴阳天地理,八卦乾坤运在胸。 古今圣贤心头坐,积善成德惠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