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纵横家文化
王守常:中国文化饱含生命智慧
发布时间:2020-07-02 阅读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属于天道,是造福世界的财宝。
---- 诸葛长青
中国文化,需要振兴。
中国文化,需要传承。
在中国文化振兴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令人尊敬的教授、专家。
北京大学王守常教授就是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专家。
王守常 ,满族人,著名学者,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国学院院长、三智道商国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中国哲学史、佛教、近、现代思想史等。曾任《东方文化集成》"中国文化编"及著名学界集刊《学人》杂志联合主编、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秘书长等。
他是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与宗教学学者,作为影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热"的三大团体之一"中国文化书院"的早期参与者与现任"掌门人",是中国新时期"国学"教育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这里,诸葛长青摘录王守常教授曾经在广东省深圳市的一次演讲。本文选自《晶报》记者姜梦诗、张定平整理的文稿。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1.“中国”乃文明概念。
王守常首先提出一个观点:
“中国”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文明概念。
在人们的认知中,中国的第一个概念就是居于中,所以叫做中国。
中国在内,夷狄在外,东有东狄,西有西夷,北有北狨,南有南蛮。而中华民族的概念则是在不断的民族大融合中慢慢形成的。
中国是一元论的整体观,思考方法叫一分而三。“扣其两端而执其中”,中就是三,要从第三个角度看问题,中是“时中”,是权变,任何真理都属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
我们先讲“中国”这两个字。1949年有了一个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到海岛的是中华民国,海峡两边谈一谈,其实都讲到中国两个字,很多人都以为这两个字是很晚才使用的概念,从史料看,这两个字在西周初期就在使用。
有这样一个事件,1965年宝鸡的一个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尊,这个尊的底部出现了二百多个铭文,从明王、武王出现的时候,也就是说从西周开始已经使用了这个概念,中国最早的概念就是“中央之国”的概念,武王要把平王的想法实现,就把商代的都城往西移了一下,有了这个概念以后,我们又在《战国策》里面的《赵策》里,看到对这两个字进行了解释,说这里面有一批非常睿智的人,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推崇了文化教化,新的技术都在这实验,后面还有两个结语,它说“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原文: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编者注),远方后面跟着一个蛮夷,也就是说中国这个地方是农业、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我们后来在文献当中也看到这样的话,说“中国在内,夷狄在外”。
2.中国又称华夏,何为“华夏”?
王守常说:“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大不是大小的大,是规模的意思,在公元前3000年至5000年的时候,周朝建立了礼仪制度,当时的礼仪制度不是今天见面鞠躬、握手的这个概念,礼仪是一种身份的规定,是身份标志。所以礼仪不是礼貌的安排,是制度安排。
康有为曾说:“中国能礼仪则中国之,中国不能礼仪则夷狄之。”
王守常解释说,不能传承周文化建立的礼仪文化那就是夷狄,这句话非常重要。“这句话说明了‘中国’不是地理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你接受了这个文化,尽管你是夷狄,你能礼仪就是中国。‘中国’不是种族概念,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文化、文明的概念。”
3.“中国人不仅仅指汉人。”
王守常说:“‘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万物才用之所聚。’万物并不仅仅说中国地大物博,聪明人都聚集在这个地方,还有礼仪诗书之所教,异敏技艺之所,也就是说中国推广了一个新技术在这里试验。蛮夷异行也,你应该来这里参观、学习,我们看到了第一篇文献里所说的中国已经不是地方概念。中国已经赋予它一种文化概念。”
“我们现在要慢慢成为一个发达的,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现在没有突出宣讲自己的历史文化,外面讲‘中国’的概念都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概念差不多。我们这个大国经济发展成这样,我们能不能承担在国际上的位置?中国和周边的国家永远都是和谐的概念,永远都是友好共赢的概念,我们的文明程度高,你向我学习我就教你,你不向我学习、你不接受我的文化,我们就各自为安。”
4.中国应设法传播文化价值观
哲学要追问的三个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王守常说,一个国家富强了,一样也要问这些问题。中国承继着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未来的中国应成为世界负责任的大国,那么现在的中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既要学习西方文化,又不要忘了本民族文化。中国要成为世界中的负责任大国,不只是凭借综合国力有多强,还要把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念介绍出去,被其他国家、民族所理解,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大国。所以,国学在今天有所发展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5.仁者寿。
《论语》中有“仁者寿”一语,出现了103次,仁者就是有德之人,就会长寿,如果以老子的书查阅,也有这样的概念,一个人如何长寿,应该是以德延年,有道德修养才会使生命延长。
魏晋南北朝时的王晋说,道是了解中国文化和哲学的一把钥匙,这其中牵涉了两个概念,就是道和气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易经》,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气。有形上面的叫做道,形而下的叫做气,道和气的关系是道在气中,气不离道,说起来复杂,实际上是生活中的哲学问题。
仁者寿,气之温和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缄默者寿,故仁者寿,气就是我们说的脾气,一个温和脾气的人就会长寿,人的本质对他人关心,不是关心他人是为了名和利,这个人就会长寿。
能够容纳你的朋友,宽容反对你的人,就会长寿。“人和人之间通过言语交流,因为立场的不同,角度的不同,或者是知识结构的不同,常常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其实应该尽量不要辩论,老子讲这一点说得最清楚,好听的话可能是有欺骗性的,不好听的话可能是不友好的语言表述的。这就是养生,这些做到了,就会健康长寿,也是生命上的智慧,就是中国的思维方式。”
6.儒家有着巨大包容性
在文献中,古希腊哲学里面讨论的思维问题跟欧洲中世纪或者欧洲现代流行的西方哲学不一样,而恰恰跟中国早期的思维方法一样。
王守常说,这是因为公元前三世纪到五世纪的时候,全世界处在一个轴心时代。什么叫轴心时代?那时候没有现在的E-mail,通信也没有那么发达,为什么在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孔子、孟子,他们思考的问题是一致的?这就是所谓的轴心时代。尽管没有现在的现代化科技,但是人所想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就是知识。
从西方哲学走进中世纪的时候,进入了宗教的时代。
哲学开始为宗教服务,西方从知识就是道德走向了哲学为宗教服务。在这个时候西方哲学是非理性的。西方走出中世纪,其实是走出宗教的桎梏,但是这个概念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王守常说,周武王伐纣时,提出一个概念,即“替天行道”。
“你对道德的不尊敬,对百姓的不保护,所以要替天行道,灭掉你。说皇天无亲、维德是辅。皇天没有亲人的概念,只要你有德就可以得到帮助。你是好人,老天也会帮你。
中国文化在三千年前就有一个巨大的‘道’的概念作为中流砥柱。”
王守常认为,中国文化不反对宗教,任何一个宗教传进中国的时候,从未像西方一样被批判讨伐。
因为儒家不反对宗教,儒家接受了很多宗教的概念。“1983年,全球伦理圆桌会议在芝加哥召开,是想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找到一个共同遵守的伦理,叫共同伦理、普世伦理。各个宗教都相互反驳,无法决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只要你不想做的,就不要强加于人。圆桌会议将这条定为世界的伦理底线。这就是儒家的包容力。”
(本文章参考《晶报》记者姜梦诗、张定平整理稿)

《诸葛长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