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纵横家文化
学诚法师:让佛教的价值观放声世界
发布时间:2020-07-08 阅读数:
用仁爱之心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动物,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 诸葛长青
人类共有一个地球。
只有齐心协力保护地球,人类才会生活的更加幸福。
儒家、道家、佛家、耶家、回家等等都主张仁爱之道,主张保护自然环境和天地万物,共创和谐。
人类要持续发扬自己的仁爱慈善之心,让地球充满勃勃生机。
最近,学诚法师在中日韩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上发表一篇演讲文章,高屋建瓴、直指人心,提醒世人一定要立刻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
学诚法师在中日韩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上,以《让佛教的价值观放声于世界文化的体系中》为题做基调发言,他以当下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的环境问题为切入点,阐述了佛教对世界环境保护的积极意义。学诚法师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特征日益显著的今天,更应该发挥佛法的圆融特性,将佛教的价值观放声于世界文化的体系中。
诸葛长青把学诚法师刊登发表在“凤凰佛教网”的这篇文章分享有缘者。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异常,油价飙升、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此外,生物多样性、白色污染、水资源保护、核废料问题、农药污染、森林减少等各方面环境和生态问题依然严峻,可以说,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已经危在旦夕,若再不采取有力措施,人类面临的终将是灭顶之灾!
(诸葛长青:古人讲,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实际上是一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真实不虚啊)
可喜的是,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士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各国政府在气候、能源、粮食、水资源等危机面前,除了制定本国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台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更纷纷大声疾呼国际间携手合作。
尽管全球环境保护的工作取得越来越大的成效,但我们也应意识到问题的解决仍旧需要克服诸多的困难。目前,仍有许多团体和个人为了局部利益、短期利益,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不惜损害其他团体与个人的利益乃至生命安全,这些行为无疑使全人类的环保事业蒙上了阴影。
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明确指出,今天全球范围内严重的环境问题之所以产生,其根源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潮,是主体与客体对立、分离的思维模式。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正是这种思维模式主导着人类,将自身凌驾于自然之上,不顾一切地向大自然掠夺,才会造成今天的恶果。以佛教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贪心借助着科技的发展而肆无忌惮地膨胀,为了贪求舒适与便利而不断向大自然索取,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从而使环境问题不断恶化。而且,贪婪本身就是一个罪恶,它是隐藏于人性内部的动物的一面。而人类身为动物又高于动物,若一味沉溺于贪婪,就会失掉作人的资格。
(诸葛长青:学诚法师提醒人们要防范自己的贪心,佛经《佛说十善业道经》提醒人们,要去掉三毒“贪嗔痴”。佛教中的三毒:贪,是对欲望的执着;嗔,是对于喜怒的偏执;痴,是对于喜好的偏执;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仔细一想,地球都毁灭了,再多财富何用啊?)
因此,人类如果要治理污染,继续生存,那就不但不应该刺激贪欲,还要抑制贪欲。”同时,由于无明使人类看不清缘起因果的真理,认识不到人与万物的息息相关,才会做出急功近利、逃避责任、转移污染、以邻为壑等等恶劣行径。这样的结果是,由于贪欲和无明的驱使,人们做出许多试图获得幸福与快乐的努力,却因为不具备真正的智慧而终将陷入危机与苦难之中。
正如《法华经》所说:“深著于五欲,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
(诸葛长青:学诚法师提醒人们,要时刻注意因果理论,不能因为自己的个人欲望毁坏了自然环境。要用智慧生活,控制好自己的贪欲。也正如儒家孔子所说,走好中庸之道)
从以上的事实和分析可以看出,维系生态、保护环境绝对不仅仅是环保团体的工作、各国政府的职责,拯救濒危的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尤其是身为慈悲伟大的佛陀的弟子,我们更不能漠视这一攸关人类生死存亡的大事,更应当以勇健无畏的气概,为了地球母亲的命运挺身而出。身为一名佛教徒,我们应当从佛教博大精深的教义中寻求智慧的源泉,努力搭建不分国家、不分宗教、不分种族的对话平台,与各界人士共同担负起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责大任。
(诸葛长青:学诚法师呼吁人们,以勇健无畏的气概,为了地球母亲的命运挺身而出,保护地球,保护自然环境。阿弥陀佛。)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人类思想的偏差,这些错误思想的纠正,是环境保护能够取得根本性进展的保证。佛教的教理教义、佛教徒的生活模式都蕴含着宝贵的环境生态伦理思想,提倡佛教环境伦理思想及其实践活动,对于匡正人类的偏差观念,提高人类的环境伦理道德,促成人们崇尚环保的生活方式,具有重大的意义。
佛教与环保有关的思想,首先体现在“知足常乐”的苦乐观上。人的欲望是无尽的,日益膨胀的欲望势必导致地球资源匮乏,势必因为掠夺资源而发动战争,这样的恶性循环,终将使人类走向自我毁灭的不归路。然而,人们追逐欲望是为了寻找快乐,快乐的得到却不一定要通过放纵欲望。
《佛遗教经》说:“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与这种“少欲知足”的思想对应,从古到今的众多佛弟子一直有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诸葛长青:阿弥陀佛。学诚法师提醒人们保持“知足常乐”的哲学观,辩证看待问题。看看周围,多少人家财万贯却经常郁闷烦恼,这是为什么?因为多欲望,欲望多了,就会让人的内心走向偏颇......)
佛教中缘起、因果的世界观为佛教徒的环境保护实践提供了根本的依据。《杂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佛陀以其亲证的缘起真理揭示了宇宙一切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因果联系。人的正报与其赖以生存的依报——自然环境,有着“依正不二”、唇齿相依的紧密联系。缘起因果的道理还告诉我们,自身的发展诉求不能损害到他人的权益,不能罔顾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否则必将遭受恶果。
南传《大藏经》中也有“不应采伐如是等诸种之种子与诸种之树木”的记载。在佛教典籍中,对于狩猎、乱伐树木、开矿挖山、江河捕鱼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可看作是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标准。
(诸葛长青:阿弥陀佛。佛祖反复告诫人们,珍惜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实际上就是保护自己,一切都是因果,唯有保护环境,环境才会保护人类)
如果说由于敬畏因果而戒杀强调了自利,佛弟子出于慈悲的理念而护生则更体现了利他的精神。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强调平等心与大悲心的关系,强调菩萨应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在这种无比广阔深邃的慈悲精神的光芒照耀下,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没有容身之处。大乘佛法中“为诸众生不请友”的慈悲精神,激励了古今无数佛弟子努力躬行实践,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广修六度万行,而在中国佛教则突出体现在放生、素食的优良传统上。
为了成就菩萨道,不仅要成就众生,还要净佛国土。由于《般若经》等经典的提倡,“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成为中国佛教徒的实践目标,也因此促成了众多名山古刹的清净庄严。
据《高僧传》记载,早在北魏年间,梵僧昙摩密多来到敦煌之后,曾经“于闲旷之地,建立精舍”,并种植树木上千株,形成方圆百里的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峨眉山,其优美的环境、茂密的森林并非出自天然,而是主要来自从唐朝开始中国历代僧人的杰出贡献。时至今天,无论地处深山的各大丛林,还是位于繁华地带的都市寺院,都以其参天的古木、如茵的花草迎接着各方信徒访客,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显得弥足珍贵。
(诸葛长青:古人热爱自然,种植树木,这正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造福人类的大善事。尤其是古今高僧大德,都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
佛教的智慧宝藏中蕴藏着如此珍贵的生态保护思想,历代佛子的实践有着如此丰富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作为21世纪的佛教徒,面对千疮百孔的人类生存环境,面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不但自己要以祖师大德为典范,实践自然环保的生活,更应当义无反顾地秉持佛菩萨的慈悲救世之心,大力弘扬佛陀的智慧言教,以期启发和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扭转人类的整体共业。
现代的佛教徒和佛教团体,应该更积极地提倡“人间佛教”、“入世佛教”的参与精神,为环境保护等人类福祉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现代社会是一个地球村,地球的苦难向我们提出一个共同的环保课题,这个难题不仅仅只有一个解决方案。
正如同佛法讲“八万四千法门”、“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佛教徒应以更开放的心胸找出与各界人士对话、合作的道路,利用区域文化的特点,推动与非佛教人士间的对话与环保行动。
在儒道文化里蕴涵着大量的仁爱、护生思想,这些“发乎道德,应于福祸”的道理,与佛法的精神是相通的。例如,孟子说:“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意思是人与自然和谐是生存发展与社会安定的根本。
儒家认为,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物,主张“仁民爱物”、推己及人,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
“道法自然”是中国二千五百年前老子提出的主张。《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人类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天地万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人类对一切生命和保护生命系统负有伦理责任。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天人合一”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在这一点上,佛家、儒家和道家的观点有着不少共通之处。
(诸葛长青:儒家、道家都主张仁爱之心保护自然。老子说上善若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孔子说行善之家必有福报啊)
由于进入工业化的时间较早,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保护的研究和实践方面,普遍比较重视,工作起步较早。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著名神学家史怀哲提出了“敬畏生命”的理论,他将人与动物视为应当和睦相处的兄弟关系,为基督教文化关注生态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诸葛长青:不仅儒释道主张保护动物环境,基督教也是主张把动物看做人类朋友兄弟)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特征日益显著的今天,不同宗教、文化体系的对话固然重要,教内的合作往往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多年来,中韩日三国佛教界“黄金纽带”关系日益牢固,在呼吁世界和平、推动环境保护、重建伦理道德等各方面作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并结出许多丰硕成果。
十年前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决定,为实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伟大理念,三国佛教界每年4月在本国植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今天,我们三国佛教界人士又来到美丽的济州岛,共同探讨佛教徒为环境保护所承担的责任,讨论如何用佛教的环保思想,来启发和引导当今社会的伦理观念,可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人类面临环境危机之际,佛教徒有义务担负起应尽的全球责任,用自身的行动去感召人们,以彼此的同心同愿来影响社会,并发挥大乘佛法的圆融特性,让佛教的价值观放声于世界文化的体系中。
诸葛长青:我们感恩学诚法师和世界各国行善积德的人,他们是保护自然环境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也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
祝福天下有缘者有求必应、天官赐福、事业腾飞、财源广进!
祝福天下孝亲尊师、止恶行善、造福社会、弘法利生
持续忏悔、放生、施食、念诵、吃素的有缘者
富贵吉祥、心想事成、万事如意、早成果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
南无东方琉璃药师佛。南无弥勒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南无虚空藏菩萨。
南无除盖障菩萨。南无灵吉菩萨。南无韦驮菩萨。
福生无量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耶稣基督。穆罕默德。
十方三世诸佛菩萨。
三界十方一切神仙。
古今中外一切圣贤。
秽迹金刚。泼法金刚。胜至金刚。常住金刚。
青除灾金刚。辟毒金刚。黄随求金刚。白净水金刚。
赤声火金刚。定持灾金刚。紫贤金刚。大神金刚。
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之以恒、有求必应
“诸葛长青国学五合一”微信平台
(zhuge896)
可以通过zhuge896加入或者搜索加入
诸葛长青国学五合一微信公益平台,欢迎喜欢国学的有缘者加入。
共同研究国学、传播国学、实践国学。
诸葛长青祝福天下孝敬父母、行善积德的有缘者富贵吉祥!

《诸葛长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