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纵横家文化
解密美国智库群
发布时间:2022-11-15 阅读数:
解密美国智库群
智库,即智囊机构,最初也称“思想库”,是指由专家组成、多学科的、为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策略、方法、思想等的公共研究机构。严格意义上的智库是独立于政府机构的民间组织。
而美国的智库相当发达。据统计,目前全美大约有2000多个从事政策分析的组织,仅华盛顿特区就有100多个。在美国,智库举足轻重,左右着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在美国,智库被号称为“影子内阁”、“影子政府”和“美国的大脑”,由此,可见智库对于美国政治、政策的影响力。智库成员出入政界已成为美国政治的一大特色,一方面智库将精英输送到政府机构任职,由研究者变为决策参与者;另一方面也为在政府换届中的下台官员提供容身之所,从而蓄积了很大的人脉资源。在美国这种浓厚的智库型政治氛围下,对美国的智库加以研究,是我们研究美国政治及政策所必须的环节。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外掀起了中国研究的风潮。美国智库也纷纷开展有关中国的研究和讨论,特别是探索中国作为政治与经济强权崛起对世界的深远影响。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一系列问题成为美国各个智库研究的主要议题。美国智库都有哪些有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这些“中国通”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他们是怎么研究中国的?他们又是怎么看待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现状的?对于研究中国的学者或者是对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感兴趣的人而言,美国智库的中国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特殊的视野。
著名智库的中国研究主要通过以下5种途径影响美国政府对华决策:
第一,智库研究人员直接到政府供职。美国政治的传统是:政府的部长不是由议会党团产生,高级政府官员也极少来自公务员,政府的高级管理人才大多来自精英荟萃的智库。反过来,当政府高级官员挂冠退隐之后,智库也是他们重要的落脚点。自从智库体系产生以后,美国的智库就与政府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人将其戏称为“旋转门”,任何一届美国政府都是如此,今天的布什政府表现得更加明显。智库的“中国通”跑到政府供职,其对华观点和想法会自然而然地被转化成对华外交政策。
第二,出版刊物、著作或提交报告。智库大多有自己的刊物,如布鲁金斯学会的《布鲁金斯评论》、卡内基基金会的《外交政策》、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华盛顿季刊》、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外交》双月刊等。除了刊物外,智库的“中国通”还经常出版著作或向政府提交对策性的建议报告,建议报告被政府采纳的几率被用来当成衡量智库影响力大小的重要标志。一流智库的建议报告往往针对性强,准确性和可信度也高,备受美国总统的青睐。
第三,利用大众媒体形成舆论。几个每个大型智库都设立了专门的公关部,负责与全世界各大媒体的沟通和联络。有些智库甚至设立了全天24小时开通的“媒体热线”。智库研究人员借助大众媒体,发表对中国问题的看法,引发公众关注,形成公众舆论,从而间接影响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在利用媒体方面,卡内基基金会做得非常到位。该基金会最近开设了中文网站,并发行网上中文月刊《卡内基中国透视》,刊登基金会与美国重要学术刊物关于中国的研究论文,这在美国智库中当属前所未有之举。
第四,为政府释放政治信号。美国政府往往喜欢通过智库这个管道来放试探气球,为一些重要的对华政策的出台做准备。2002年5月,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在布鲁金斯学会发表演讲时,就美国的对台政策做了表态。他按照布什的授意宣布“美国不支持‘台独’”,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一个阶段以来布什政府调整对台政策的重要标志。2005年9月,美国副国务卿佐立克在著名智库纽约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发表题为《中国往何处去:从会员到责任》的演讲,首次公开提出希望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responsible stakeholder)”,一时之间引来国际媒体热评,认为以鹰派为主导的布什政府即将对对华战略作出重大调整。
第五,举办学术交流活动。美国智库经常在世界各地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往往是冠盖云集,来自美国政府各要害部门、学术界、其他著名思想库、主要媒体的代表以及各国驻美外交官齐聚一堂,热烈的辩论之后往往会产生思想的火花,对政府决策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库推动的独立于政府外交以外的“二轨会谈”往往成为政府对华政策的幕后推手。
可以说,美国智库对中国的研究关系重大,尤其是一些一流智库,其研究成果和观点立场直接影响到美国政府的决策,影响到中美关系,以至于进一步影响到中国的决策过程。因此,以下编者希冀对几个主要智库的中国研究作一番梳理,以帮助读者和网友理解不同智库的中国研究的立场,以及其对美国政策及中国决策的影响。
大体而言,美国智库可以粗略分为以下四种类别:即政府背景型和半政府背景型智库、大学背景型智库、独立的民间研究机构、党派背景型智库,除此就是各个领域的行动组织。

《诸葛长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