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明灯国学院

伊斯兰文化

读书使人有智慧:孔子论语十五则

发布时间:2022-11-25    阅读数:

读书使人有智慧:孔子论语十五则



 读圣贤书,增无上智慧;效圣贤事,做千秋大业。

           ---- 诸葛长青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知识,经常复习、实践、应用,这是多么愉快的事啊。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人生的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是真正的君子。

诸葛长青:读书学习、勤于实践,广交朋友、谦虚谨慎,是君子的修为境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守信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实践过呢? "

诸葛长青:人应当时刻反省自己,提升自己的素质。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于说:“不断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诸葛长青:不断复习旧知识,就会巩固学问并产生新的见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诸葛长青:读书要多动脑子。思考着去读书。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诸葛长青:谦虚乃前进的基础。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诸葛长青: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则要注意改正。”

诸葛长青:虚心请教,可以丰富自己。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曾子说:“读书人志向不可不远大,意志不可以不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诸葛长青:志存高远,君子之志也!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诸葛长青:艰苦磨练是人长久成功的基础。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诸葛长青:换位思考,人生要有辩证思维。

 

1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诸葛长青: 推恩别人,体现价值。

 

1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诸葛长青: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1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诸葛长青: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14.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诸葛长青:瞎练三年,不如明师一句言!

 

1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诸葛长青: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断提升自我,奠定成功基础!
 


《诸葛长青


 智慧山上修五行,诚心儒佛道商兵。道德仁义礼经纬, 千秋大业是为踪。
 静动阴阳天地理,八卦乾坤运在胸。 古今圣贤心头坐,积善成德惠众生。